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农村全面振兴,产业是基础,是重中之重,有了产业,农村才有人气,发展才有底气。为了助力农村产业发展,榆阳区人社局强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全力助推全区产业振兴。今年以来,为10个乡镇20个主导产业发展较好的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4笔3483万元,累计扶持建立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81个,扶持山药、葡萄、辣椒、香瓜等本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带动3215名大学生和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就业。
“联户担保+整村发放”,发展产业不愁资金。榆阳北部草滩区适合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产业,但村民们缺资金,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许多主导产业长期薄弱。区人社局调研了解到实际情况后,进一步完善政策,将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重点由城镇转为农村,率先在全省推出“联户担保、整村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的新模式,以村为单位,村民组成联户担保小组,互相担保、互相监督,无需提供其他担保便可申请贷款,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贷款服务,破解了农民发展产业融资问题。
“我2017年开办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时由于资金短缺,只能种植少量玉米和养殖少量牛羊,想到人社部门申请创业担保贷款,但找不到合适的反担保人,这让我很发愁。后来,人社局工作人员到村上宣传创业担保贷款新政策,了解到联户担保就可以申请到贷款,我很容易找到了村民联保,成功申请到两年期50万元贷款,还不收利息,目前合作社种植的玉米达到30多亩,养殖西门塔尔牛30多头、猪80多头和白绒山羊上百只,仅去年就盈利40多万元。”马合镇麻生圐圙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高世生说。
“集中培训+送技上门”,创新创业不愁技术。榆阳区是农业大区,加快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创业致富带头人,是促进产业富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榆阳区人社局大力实施培训赋能工程,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已举办了两期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来自全区21个乡镇和街道的300多名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大户、创业人员参加了培训。从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抽调专家,组建了培训专家库,完善了技能项目库,涵盖就业、创业、种养殖三大类20多个技能项目,深入各乡镇,采取田间课堂、上门送技等形式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创业、产业增效、农业增收。
“我在榆林农业科技实验示范中心种植大棚,因经验不足,不敢盲目扩大规模,收入有限,今年有幸参加了区人社局组织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听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讲课,后来区人社局又组织专家到村上现场传授大棚种植技术,拓宽了我的思路,解决了生产中的许多难题,今年,我又在榆阳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获得了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新租了两个大棚种植豆角和西红柿,预计年收入可达25万元。” 大棚种植户郭小刚说。
“孵化中心+产业合作社”,产品营销不愁市场。创业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资金和技术的难题解决了,场地、经验和营销也是创业人员顾虑的问题,所以榆阳城乡创业氛围还不浓厚。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榆阳区人社局根据北部滩区、南部山区、工矿开采区产业特点,建成了1个区级、21个镇级标准化创业中心和1个创业孵化基地,入孵企业除了减免租赁费、水电费,还可享受面对面的创业服务,目前入孵企业164家,其中,合作社与家庭农场达35家。依托创业中心与合作社,推出“集中型”“开放型”“普惠型”三种服务模式,建成就业创业实践、创业综合服务、特色品牌产品展销“三大”平台,不仅优化提升营销服务、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而且能够带动村民入社分红。
入驻芹河镇标准化创业中心的飞翔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花菇、大棚香瓜、草莓等种植产业,成为全区无公害蔬菜和时令水果生产基地之一,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并辐射带动168名劳动力就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