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新一期的在线访谈。2021年,陕西省住建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的实施方案》,榆阳区镇川镇成功入选全省100个乡村振兴示范镇。同时,榆林市“十四五”规划把镇川列为5个商贸型重点镇之一,镇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么,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千年古镇镇川有什么新举措?今天邀请到了来自榆阳区镇川镇的三位嘉宾,和大家就以“划行规市”为抓手,加快小城镇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作在线交流,那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榆阳区镇川镇党委书记刘强如同志,榆阳区镇川镇人大主席李云和党委副书记米海文同志。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镇川是陕北历史文化名镇,四大名堡之一,同时有“塞上小香港”“陕北旱码头”的美誉,是传统的交通重镇、商贸大镇。那么镇川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决定实施“划行规市”举措的?
(李云)答:早些年,受环境影响,镇川集镇规划不到位,市场监管不力,出现土地使用不规范,随意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等现象,散乱经营日渐严重,尤其是242国道沿线乱占耕地、乱搭乱建问题较为突出,比如有刻石碑的、养羊养猪的、收废品的、开修理厂的,等等。然而随着集镇建筑物、人口、商户变多,散乱经营导致的集镇面貌“脏乱差”越来越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幸福感。同时,场地设备、经营规模有限,制约了商铺发展,也不便居民采购。
主持人:那面对这些现实的困难,我们是如何寻找到破解困局的突破口的?
(刘强如)答:2019年以来,我镇党委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按照中共榆阳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政治任务来抓,以改善镇容村貌、优化营商环境为载体,以“拆字当先,以拆促改”为工作思路,重塑镇川历史文化名镇的对外形象,其中采取“股份经济合作社 +划行规市”实施人居环境大整治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主持人:通过“划行规市”,目前我们成立了哪些市场?
(米海文)答:在原有的百货批发、五金、建材、皮毛、蔬菜五大市场的基础上,增建煤炭交易、再生资源回收站、砂石建材、石材加工、木材加工五大专业市场,现全镇已形成。
主持人:那是不是可以说“划行规市”的实施已经可以看到一些成效了?
(李云)答:是的,比如朱寨村原来加工粉条的107孔窑洞,门窗破烂倒塌、院子乱搭彩钢房,满院烂的不成体统,一片脏乱差,而且碾压洋芋粉条水不达标,污水乱排,给当地群众带来很大不便。我们多方筹集资金,把朱寨村的传统手工粉条加工作坊,通过划行规市集中在高标准打造的加工厂,把空出来的旧窑洞翻修打造成住宿、餐饮的民俗客栈。目前,窑洞风情客栈已成为镇川文旅“祈福黑龙潭-禅悟陈家坡-商旅朱家寨-探秘罗兀城-追忆红色根”路线中商旅朱家寨的重要一环,一排排整齐的特色窑洞成为南大街最亮丽的风景,与昔日脏乱差的旧窑洞、乱晾晒粉条形成鲜明对比。
(米海文)答:还整治了在道路沿线乱设摊点买卖散煤、砖瓦、沙、石籽等场地,将其划行规市,并恢复原场地植被,极大改善了242国道沿线环境卫生,同时增加了景观效应。
主持人:扭转了集镇面貌这应该是我们看到的最直观的改变,那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一些其他的改变?
(米海文)答:建成专业市场后,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改善了整体营商环境,促进皮毛、特色食品加工厂的做大做强,有利于产业发展和提升镇川市场的口碑,也为商户、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便捷。
主持人:改变是实实在在,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知道,每一次改革都会涉及多方面的利益,也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那我们在推进“划行规市”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李云)答:在市场建成初期,商户认为影响生意,不愿进入市场经营。针对这种情况,镇党委、政府成立工作专班,通过多做商户思想工作,讲清政策、守住底线、精准发力,逐步推进工作。
主持人: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项工作的开展,有什么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米海文)答:协调矛盾纠纷是推动划行规市的关键环节。一是我们成立了人大主席任组长的工作专班;二是进村入户、守在一线、干在一线。一户一户了解情况,认真、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三是激发老党员、村干部带头先拆、先整治。四是针对极个别思想消极抵触者,并违规占道经营者,讲硬道理、下硬功夫进行彻底整治。
(刘强如)答:通过大力宣传“全镇一盘棋、镇兴我荣、镇衰我耻,大家的事大家办,我为镇川振兴做贡献”的乡村振兴主体遵旨,使全镇商户思想逐步统一到加快乡村振兴的轨道上来,从而激发了干群投身乡村振兴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主持人:刚刚听了几位的简单介绍,我们不难感受到“划行规市”促进了镇川各大专业市场的壮大、繁荣,为镇川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同时,小城镇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落实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承上启下的地位与作用。
那么,在“划行规市”的基础上,镇川还将有哪些举措或规划,持续推进我们的小城镇建设?
(刘强如)答:2022年是镇川镇聚力创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开局之年,我镇党委政府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树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的战略构想,现已全面完成了镇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以及乡村振兴示范镇规划(即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规划、园林城镇建设规划、镇区风貌规划设计、海绵城镇建设规划、美丽宜居示范村“三图一集”设计)等规划。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深入实际搞调研、走访群众问需求、请教专家再提高等方式,持续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同时,我们聚焦“加大集镇综合承载力、提升市场辐射带动力、强化人居环境整治力”三大板块的短板,研究制定了包含26个项目1亿多元的年度项目实施计划。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宜居宜业水平,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来镇川投资创业。
全镇上下紧盯目标任务,广泛发动、全面参与,在争资争项的舞台上大展身手。截至目前,累计落实各类项目资金13100万元。(其中本年度实施7100万元项目)。
主持人:看来,规划先行确实有利于统一行动、长远发展。而说到长远发展,我们看到省、市、区对乡村振兴示范镇在政策、资金上的倾斜力度很大,那介绍一下目前主要有哪些项目?
(李云)答:小城镇建设我镇主抓公共文化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者两方面,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2021年我镇被评为首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已经建成了镇史馆、文化宫、镇川老年大学、朱寨村史馆、朱寨双拥山地公园登山步道、永康农民公园、中心文化广场、火车站三治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上,2022年启动实施实施的重点项目有:镇川老街改造、环西路(二期)延伸线道路硬化、南大街改造、北大街外立面改造、河神庙商业街改造提升、消防站建设,新建镇川镇垃圾压缩站、高沙沟碗托加工基地、陈家坡旅游文化服务中心以及镇川乒羽馆建设等项目。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举树立商贸大镇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形象,充分展示重振千年古镇辉煌的决心和信心。
(米海文)答:同时,镇川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功争取了镇川镇森林城镇建设、镇川镇小川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镇川镇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切实守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宜居镇川。
主持人:在众多的项目当中,挑战性最大的是哪一项?
(李云)答:对于古镇镇川来说,老街改造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因为镇川老街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街上有如:张家财主四合院、缸房巷等古建筑,在规划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修复与保护。同时,老街涉及商户、住户、流动人口较多,征地拆迁工作压力较大。我镇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完成镇川老街修复改造项目,以建设规划为引领,分期实施外立面改造、雨污分离管网埋设、线缆入地、青石板铺砌路面和人行道、防火以及其他附属设施安装。
(刘强如)今年将尽快启动实施老街外立面改造修复工程,以明清风格为主基调,以“修旧如旧”为主导思路,重新展现历史文化名镇的往日风貌。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镇川干炉、碗托、煎饼、粉条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和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我们打出镇川“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历史文化名镇”两大名片,作为镇川迈向乡村振兴之路的奠基砖、压舱石。镇川的过去曾经辉煌,未来的镇川必将更加光彩夺目。
主持人: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也不能一哄而上,必须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镇川镇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商贸重镇的背景,正在抢抓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的机遇,以“划行规市”为切口,持续推进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传统产业蓄势待发,已成功扭转了集镇占道经营的现象,逐步形成商旅镇川堡全域旅游综合体,用实际行动不断推动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在镇川落地落实。好的,本次访谈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坐客我们的演播室,我们下期再见!也希望大家经常来镇川做客,游古镇 、品美食 、忆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