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新一期的在线访谈。目前正值暑期,群众外出游玩火热,景区景点旅游升温,企业商户产销两旺,生产生活用电用油用气增加,再加之气温不断升高,导致各类火灾事故频发,而有些火灾事故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严重危险到广大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那么,预防夏季火灾事故,我们重点应该排查哪些隐患,广大老百姓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今天我们演播室为大家请到的嘉宾是:榆阳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刚,榆林市众安消防知识科教中心主任王生虎
李局长:观众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做客我们的演播室和广大观众做在线交流,正如主持人刚刚所讲,夏季是火灾高发期,通过对近几年火灾事故的分析,夏季电器类火灾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夏季气温高, 用电量大,各类电器用电负荷大 极易引发电路短路等故障,特别要警惕小火灾酿成大事故。就在今年7月23日 重庆市渝北区某单位6楼一房间发生火灾事故,过火面积仅仅15平方米,但事故造成4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目前初步调查起火原因是沙发背后插线板短路而引发,所以夏季预防电器类火灾事故是夏季消防工作的重点之一。
主持人:看来起火的原因很简单,这种现象生活中也很常见,但大家好像并不是很在意,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插头故障,居然导致4人遇难,那么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此类电气火灾呢?
王主任:电气类火灾预防起来确实细节问题比较多,因为我们今天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依赖电气,用电量大、用电设备多、电线敷设多、就导致电气隐患不断增加,我觉得电气预防主要从这几方面做起:
1、从源头上把控,不要埋下隐患,采购电线、电器、开关等产品,要注意质量问题,不图便宜,不采购三无产品,必须达标或有3C认证;规范敷设电气线路,不私拉乱接电线;临时用电,现场要有安全人员监督或看管,施工现场一定要放置灭火器;
2、使用过程要规范,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人走断电、电器使用完毕要断电;破损线路及时修复,故障电气开关及时更换。
3、避免故障致灾;电器,电线周围不要放置可燃物,要保持安全距离。若周围有可燃物,一旦故障自燃或短路打火极易引燃周围可燃物、迅速成灾。此时如果是在夜间人睡着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
主持人:是的,这种情况最可怕,夜间是人员的睡眠时间,很难发现异常,当发现火情时往往已处于猛烈燃烧阶段,处于睡眠中的人极易因吸入过量火灾烟气而中毒丧失逃生行动能力。
那么这类事故,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预防?
王主任:此类火灾事故确实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现象,为了更好的预防和及时发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高层建筑场所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目前,比较薄弱的是一些老旧场所,自建房,特别是郊区、乡镇、农村一些地方,因此,榆林市去年作了一项计划,给所有住宿场所安装独立式报警器。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小设备,我认为它是火灾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安装了独立式感烟型火灾探测器,就能在火灾的初起及时发现险情,及时自救,从而避免人员伤亡。
主持人:近年来,因电动自行车起火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频发,我在网上看过一些电瓶车着火的画面,其爆炸后,短短几秒,火光冲天!在这里想请问***,对于此类火灾事故,广大市民应该如何做?物业方面应该如何管理?
王主任:在我国,电动自行车近年来成为广大群众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与此同时,电瓶车起火爆炸事故也呈多发态势。大家应该还记得去年(2021年)7月18日,杭州一位父亲骑电瓶车带着7岁的女儿,在行驶过程中突然爆炸起火,导致父女俩被严重烧伤的事故,而这个女孩在经过5个多月的治疗之后,最终救治无效,离开了人世,让人非常痛心!
去年八月十五(2021年9月20日)凌晨,北京市通州区某小区4楼住户张庆宝将电动自行车电池带入室内充电引发火灾,致5楼一家5口全部遇难,可以说是灭顶之灾。6月15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以失火罪判处被告人张庆宝有期徒刑六年,并赔偿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90多万元。
电动自行车起火爆燃后,速度极快,现场人员甚至来不及躲避,如果周围有可燃物,就会马上引发火灾,产生的毒气也足以让人窒息而亡。所以,首先广大市民要有安全意识和法律常识,不要因一时的侥幸大意,而伤害自己波及他人!务必做到以下几点:1、从正规厂商购买合格电瓶车;2、不要盲目改装;3、电动车不进室内;4、合理控制充电时间;5、不要飞线充电。
第二,社区、物业等管理部门更应该负起监管责任,把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近年来国家也针对电瓶车起火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条例,例如2021年8月1日起实施的《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就明确规定: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对经营性单位、物业和个人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主持人:是的,防火安全,应该是人人都有责任,毕竟,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复杂,更集中了,过去人们都住平房,谁家失火可能最多就失火这一家遭殃,现在不同,人们住在高层,下层一旦失火,楼上的人都会有危险,所以,我觉得预防火灾也不仅仅是消防部门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共同抵挡火魔,广大市民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常识和意识。我知道王主任从事消防宣传工作也十几年了,您认为咱们当地老百姓的安全意识现在怎么样?
王主任:消防预防,重在宣传,如果人人都懂防火,我们的城市火灾事故就会大大降低,因火灾伤亡的人员就会很大程度减少。多年从事防火知识普及工作以来,可以说走遍了我市每一个部门,去过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场所,经过不断宣传普及,近年来,让我欣慰的一点是,老百姓的安全意识已经普遍有很大的提升,一部分人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消防能力,当年可不是这个样子,去人家单位宣传,人家不待见,问大家一些常识性问题,一问三不知,建议身边配置一些消防工具,人们说这些东西不能吃不能喝,有什么用?
我抛析过大量的火灾案例发现,火灾的原因往往都非常简单,都是违规操作、心存侥幸、麻痹大意所导致,认为我经常这样干都没事,就是没有意识,但一旦酿成火灾,结局都非常惨痛。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液体油着了火,不能用水灭,但你看看多少人遇到油锅火往上浇水的。前段时间一家餐饮场所失火了,最后看了监控视频还原了真相,最初辣椒油起火时,现场有两名员工一下就愣住了,呆呆站下看了半天,大概看到火势越来越大后,其中一人去找灭火工具,但转悠了半天居然拿起一桶水浇了上去,火焰冒起来不仅把厨房烧了,更严重的是把在场两人也烧伤了。事后老板问他:你知不知道油锅火不能用水灭?他说:知道!但当时就是蒙住了。所以,我一直强调:消防预防,靠的是意识,而非知识!有些人并不是不懂,而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国家规定,所有单位应定期组织职工进行安全培训,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我们也通过多渠道多种组织方式,尽大量做到全民接受宣传普及,这当然也需要各单位的积极配合。
主持人:对的,看来要提高广大市民的意识,宣传普及工作是前提。我们都知道谁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预防,那一旦遇到火灾,现场人员应该如何做应急处置呢?
王主任:对,应急处置、灭火和逃生确实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发现火情,一定要灭早灭小,第一时 间记得报火警。
灭火早,损失小,广大市民只能扑救初起火灾,当然灭小火,也要找对工具,用对方法,不要任何火都想着往上泼水,水只能灭一些固体火,棉麻布匹,桌椅板凳等,遇到电火,油火,气火,只能用专用器材灭,所以身边一定要常备灭火器、灭火毯等灭火设备,可快速安全地灭掉小火。
万一发现太晚,错失最佳黄金灭火时机,尽快选择逃生,并第一时间通知场所内其他人员。火场逃生更需要具备常识、技能和判断力。
前段时间有两场火灾,着火的场所建筑结构,居住情况几乎一模一样,但结局完全不同,都是5层自建房的住宿楼,同样是楼梯间电动车引发火灾,同样是夜间起火。一起火灾中,逃生的11人有9人烧伤,多数是逃生途中手和脚被烫伤,而甚至有些人还不知道自己怎么受伤的。而另一起火灾中被困31人中只有1人脚被轻微扭伤,而这31人中还有老人、孩子、孕妇,在1楼楼梯口着火后,多数人没有惊慌,冷静地关好门等待救援。
为什么两起火灾结局差距这么大?不难看出,两组人的逃生方式不同,不要忘记还有一种逃生叫“关好房门”。所以遇到火灾首先要沉着冷静,切记盲目逃生,逃生过程谨记四字诀窍“防烟躲火”,否则,逃下来也是非死即伤。
如果发现早,楼梯间无火,也没有带高温的浓烟,可以用一块毛巾捂口鼻快速逃生;如果逃生通道里已经着火或浓烟温度过高,一块湿毛巾起不了多少作用,大量的火调表明,火场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在逃生途中因高温受伤或遇难的,所以此种情况,堵好房门,等待救援反而会更安全。
所以,逃生一定要根据现场情况而定。
主持人:看来我们一定得多学点消防知识,防患于未然,关键时刻或许真的会救自己一命。最后请***总结一下,通过和种失火现象我们平时主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吧。
王主任:夏季炎热,请市民朋友注意用火用电用气安全,请多留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1、用电方面,人走、睡觉前要断电,能关尽关、不能关闭的采取防范措施:充电宝、平衡车等不要在夜间充电;锂电池、电动车不进室内;不使用三无电器及老化和破损的电线,避免电路故障;
2、在使用明火的时候不要离开人,比如蚊香,蜡烛,厨房用火,人走一定要把火熄灭,要远离可燃物,保持足够安全距离;教育孩子不玩火;
3、注意用气安全,定期检查跑冒滴漏问题,厨房安装燃气报警器,定期检查燃气管道和用气设备;
4、出门记得做到三关:关火,关气,关电;
5、安装独立式感烟型火灾探测器,及时报警自救,避免人员伤亡;
6、身边配置灭火器、防烟面罩等消防器材,以备急用;
7、积极主动学习安全知识,毕竟今天的环境不同了。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用火防火不失火,为国为家为你我!
主持人:没错,防火没有旁观者,你我都是践行人。希望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多学一点消防知识,多添一份平安幸福。让消防走进心中,让责任变成行动,用行动防范火灾,用平安美丽榆阳。好的,感谢收看我们这一期的在线访谈,也感谢嘉宾做客我们的演播室。
嘉宾:再见
主持人: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下期节目我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