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众朋友 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新一期的在线访谈。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核心是产业兴旺,榆阳区鱼河镇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凝心聚力,选准好产业, 培育好产品, 创新好机制,围绕“扩面积 调结构 提质量 创品牌”总目标,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 经济林果 、富硒水稻三大产业,推动形成产销一体 、农旅融合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了镇有主导产业、 村有骨干产业、 户有增收项目,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鱼河大米”“鱼河果蔬”也成为市民三餐常备 ,馈赠亲友的佳品。那么鱼河镇的产业发展是如何实现从无到有 、从有到强的呢?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鱼河镇的三位嘉宾和大家就“产业‘三好’促‘三有’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做在线交流。首先我们认识一下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鱼河镇党委书记贺志军、镇长马涛和副镇长王建趋同志。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鱼河镇交通便利,是著名的“三岔口”,且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称,鱼河镇产业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贺志军)答:鱼河镇,古称鱼河堡,属明清古镇。无定河、榆溪河在此交汇,包西铁路、榆绥高速、242国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早年就有“旱码头”、“三岔口”之称,有近2万外来人口在此工作、生活。由于外来人口众多,人员构成复杂,极易造成社会矛盾频发;没有突出的主导产业,群众主要是以跑运输和流动摆摊做小生意为生,一直以来收入普遍不高且不稳定;同时,在人均不足一亩的川道地上种植玉米、西瓜等传统作物已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基于以上认识,鱼河镇将主导产业发展确定为富民强镇的头号工程,在多次深入调研、科学研判、全局谋划的基础上,2015年,我镇确定了“三带两线”产业布局(即:设施蔬菜产业带、经济林果产业带、富硒水稻产业带,休闲农业旅游线路和乡村文化旅游线路),逐步走出了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多元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国家卫生乡镇”“陕西旅游特色名镇”“陕西历史文化名镇”“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等三十余项荣誉。
主持人:鱼河镇是从何处发力,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马镇长)答:结合离城区较近的优势,我镇制定了川道发展设施蔬菜、山地发展经济林果、湿地发展富硒水稻的产业规划,确定了“三个一万亩”目标,以点带面,在全域范围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产业”发展模式,要求各村结合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一是整镇推进设施蔬菜为龙头产业。我们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和农网改造项目,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出台了《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奖补办法》,统一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将每个大棚建设补助提高至3万元,创新以租代建等方式鼓励群众参与。目前,全镇建成了11个设施蔬菜专业村(其中寺伙沟村、南沙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省级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一举发展成为全市设施蔬菜第一大镇,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截至2021年底,全镇设施蔬菜园区总面积突破1.1万亩,年产蔬菜1.4万吨,产值达1.3亿元,设施蔬菜产业参与群众超1.6万人,占总人口的80%。今年,我们的种植基地,被确定为省十七运定点果蔬保供基地。二是以标准园建设为抓手发展山地林果。我们以合作社为主体,集中连片整治荒地改良品种,解决山区村组大扁杏林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分年度落实标准园建设补贴、后续管护补贴、防雹网建设补贴等全方位支持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按照“五统一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苗木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模式、分户栽植管护)的模式,发展了8个山地苹果、核桃、葡萄、西梅、榛子等特色经济林果基地,全镇总面积突破8000亩,建成了省级千亩葡萄示范园项目,打造了观光长廊等节点景观。三是提标扩面推进传统水稻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将传统水稻种植成功转型为富硒水稻产业,实现了规模、技术、产品全面提升。水稻种植面积从500亩发展到4000亩,引进“稻花香”等新品种36个,水稻亩产增加300斤,产品升级为有机富硒大米后,单价从2元/斤提高至10元/斤。同时,建成了水稻加工分选包装线,发展1000亩稻渔综合养殖,“四娃圆梦家庭农场”成功入选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被评为“市级示范联合体”“全市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四是强化服务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千方百计让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产业更好“走出去”,例如新建村沙漠通过参加展销,红薯市场全面打开,供不应求,亩产收益超万元。郑家沟村火龙果、佛手、芭乐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直播成为近郊采摘热门“打卡地”,林下养鸡、稻田蟹等特色产业形成“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鱼河镇实现了主导产业规模化布局,农民的生产经营模式也由单家独户、自给自足逐步向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转变。特别是老百姓种植的蔬菜、瓜果、稻米主要供应榆林城区居民,反季蔬菜占到了榆林市场供应的15%,我镇2021年度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36元,较较2016年增幅超过40%,农业总产值超过4.23亿元,较2016年实现翻番。
主持人:大家非常关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鱼河镇是如何实现产业从大转强的?
(王镇长)答:农产品质量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收益高不高。在解决了主导产业有没有的基础上,鱼河镇坚持把质量和品牌放到第一位,全心全意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大做强“鱼河”品牌。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成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检测实验室和专业监管队伍,全镇62个种植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产品经营主体全面纳入监管名录库,所有温室大棚实行编号管理并推行“四个一”制度(一张禁限用农药名录、一份农产品种植规程、一份生产档案记录、一个废弃投入品回收桶),成为全市首个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名制追溯和生产档案电子化管理的试点乡镇,全镇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顺利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镇”。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将农产品质量认证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一环,成立专班同步开展认证工作,持续增加绿色、有机产品总量。目前,鱼河镇王沙洼、梁渠等8个设施蔬菜种植基地产出西红柿、菜豆、葡萄、桃子和枣等农产品获得省农业农村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鱼河大米”“益养源米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三是精心打造“鱼河果蔬”“鱼河大米”品牌。建立工作专班开展品牌建设与营销工作,注册“鱼河大米”“鱼河果蔬”商标,完成品牌字样、品牌符号、宣传海报、产品包装、外立广告等全方位设计,开发“礼盒菜”“一周菜”等产品,建立线上线下“鱼河果蔬”商城,让鱼河果蔬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结合鱼河果蔬销售大数据平台积极引导农户面向市场需求调优种植结构,开发有机西红柿、小样莲花菜、食用仙人掌等高附加值新型产品,不断丰富市场供给,做强“鱼河”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主持人:鱼河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什么难题?
(贺书记)答: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鱼河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势头强、从业人员多,但是由于农民市场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低,经营模式多为个户单打独斗等因素制约,导致产品结构单一,销售渠道不畅,长期陷入蔬菜丰产易,群众增收难的尴尬境地。
主持人:鱼河镇是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的?
(贺书记)答:针对初级农产品效益低、产品同质化、丰产不增收的问题,鱼河镇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农产品就地增值。一是项目推动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以国家级设施蔬菜基地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建设为抓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分片布局4个果蔬育苗基地、6个储藏冷库和米茶加工、果酒酿造等9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投资3860万年产3000吨的“鱼河净菜”加工厂及保鲜库按期建成投用,圆满完成了省十七运果蔬保供任务。投资1000万的水稻仓储烘干车间和真空包装线正在加紧实施,产品质量、包装等全方位升级。二是多元业态打造农旅融合新热点。依托产业和地理优势,精心打造“时令水果采摘节”“无定河、榆溪河流域稻花香及长城边塞寨堡采风观光摄影节”“农民丰收节暨特色农副产品品鉴会”等旅游活动,培育了米家园则香瓜,许家崖草莓,寺伙沟葡萄,李家沟村西梅、郑家沟芭乐等一批精品采摘项目,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新品,以农促旅、以旅富农,产业融合生态更加丰富。三是联合总社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我们探索“村组联合、公司运营、产销一体”的发展模式,成立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和镇级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吸纳16个村级合作社和股民群体,提供农资采购、品牌创建等系列服务,盘活了全镇资源资产。通过“一头连农户、一头接市场”的方式,将全镇农副产品进行统购直销,目前,鱼河果蔬供应榆林市区近5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日供应蔬菜近10吨,年营业额突破千万元。同时,在城区重要区位设立鱼河果蔬直营店,开通线上商城,开发“礼盒菜”“一周菜”等产品,节省环节,送菜到家,彻底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百米,既守护了城区居民的菜篮子,又有效保障了广大菜农的钱袋子。我们结合鱼河果蔬销售大数据平台积极引导农户面向市场需求调优种植结构,开发有机西红柿、小样莲花菜、食用仙人掌等高附加值新型产品,不断丰富市场供给,做强“鱼河”品牌,增加农民收入。
主持人:在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最突出的成效是什么?
(马镇长)答: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鱼河镇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四个转变”:一是群众收入大幅增加。产业发展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致富增收,在发展设施蔬菜以前,农户大多以种植玉米、西瓜为主,每亩地2个劳动力年收入1000-2000元不等,净利润仅500元左右。种植大棚后,2个劳动力可管理2座大棚,年收入稳定在8万元,收入大幅增加。二是农民增收方式转变。改变了以往农民增收单纯靠地、靠力,转变为“收租金”“入股分红”“挣薪金”等多种获益方式。例如农户出租大棚每年可收益2500元左右,从事大棚田间管理,日工资约200元,水稻种植的技术工人年薪在10万元左右;2021年,李家沟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对大棚承包费进行分红,人均分红400元。三是生产方式转变。农户从原来单家独户粗放经营、盲目跟从、经济效益不高的方式转变为通过合作社实现规模经营、一村一品、标准化生产等优势集聚的生产方式。目前许家崖村草莓、李家沟西梅、寺伙沟村葡萄、鱼河村大米已经形成规模品牌。四是思想观念转变。产业发展起来后,激发群众热情投入到发展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大部分群众安心发展生产,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显著提升,信访案件显著减少。同时,村集体发展思路也逐渐转变。从原来盲目跟风、同质化发展转变为培育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产品就地升值,促进农民增收。
主持人:能用一个例子告诉大家吗?
(王镇长)答:以米家园则村为例,2016年以前,主导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因为地界纠纷,村内90%以上农民不种地,整日聚集研究上访闹事,造成大量土地撂荒,并且因上访起冲突打群架滋事的较多、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将村委会阵地霸占。2016年,镇党委大力整顿,支持党员干部带头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建设首批42座大棚,农户从原来种玉米、西瓜亩产纯收益500元增加至大棚年收入3万元,给群众树立了信心,重建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积极配合党支部工作。该村目前累计建成日光温室大棚和塑料拱棚268座,完成26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推动村庄路水电基础提升、建成老年幸福院、标准化村卫生室等民生工程,群众幸福度、满意度显著提升,现在群众安心发展产业,村上有了“农家书屋”、“道德大讲堂”、“文艺表演队”,群众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村情民风显著改变。2020年,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根本上实现了由“乱”到“治”到“兴”的转变。
主持人:榆阳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新标杆的宏伟目标,鱼河镇将如何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贺书记)答: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鱼河镇将认真贯彻落实区委部署,着力抓好“11466”工作部署,(即: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乡村振兴战略总抓手,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生态环境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民生事业保障四大体系建设,紧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人居环境优化提升、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全域全面封山禁牧、智慧乡镇集成建设六大重点任务,落实专班负责、责任落实、考核督导、激励奖惩、资金保障、法治保障六项工作机制)。逐项细化落实107项具体工作任务,全面开启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努力建设富裕、美丽、文明、幸福的新鱼河!
主持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核心是产业兴旺,方向明、思路清,步子才能稳。当前鱼河镇上下已经形成共识:推进四大体系建设,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走出一条具有鱼河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相信鱼河镇能够抢抓政策发展机遇,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新画卷。好的,本次访谈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做客我们的演播室,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