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您首先介绍一下榆阳区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整体成就。
[李忠宏]:“十三五”以来,榆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榆林“首善之区”目标定位,围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主线,践行“五个扎实”,加快“追赶超越”,不断刷新“榆阳速度”、提升“榆阳高度”,为全国全省提供了“榆阳经验”、贡献了“榆阳模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精准脱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区治理服务创新等20多项重点工作成为全国全省示范典型。上马了未来能化100万吨煤制油、兖州煤业50万吨DMMn、上古天然气处理总厂、象道国际物流园等一批全国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项目,建立了现代农业、高端能化、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多元并举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飞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点和落脚点,累计投入百亿元,在教育、卫生、住房、养老以及文化建设、生态治理、精神文明、社会保障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重点工程,把民生财政的硬投入,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区经济总量由543亿元增长到了937亿元,年均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由24.3亿元增长到了52.1亿元,翻了一倍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60亿元增长到了466亿元,年均增长1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亿元,稳居全市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14元和15436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24.4%和40%。榆阳从一个经济体量较小、产业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紧张、民生短板较多、全省中等水平的县域经济体,奋力追赶超越,发展成为了全国百强、全省前列的经济强区和民生优区。
[记者]:榆阳区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李忠宏]:榆阳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撑转型升级,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揽“三农”工作,以深化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优质民生供给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以加快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提升到新的高度、迈上新的台阶。预计到“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6亿元,年均增长8%;城乡常住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5万元和3万元,年均增长10%和11.5%。
[记者]:榆阳区“十四五”期间将具体在哪些方面发力?
[李忠宏]:“十四五”期间,我区将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全力打造乡村振兴全国样板。重点抓好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示范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全力构建“3+2+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小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预计“十四五”末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核心板块。发挥整装开发的后发优势、深度转化的比较优势、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势,建好亿吨产煤大区,释放先进产能,推进“三个转化”,推动产业链向下游精细化工延伸、向新材料和制造业领域拓展、向配套环保产业方向转型。预计“十四五”末煤炭产量达到1.5亿吨,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
加快培育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着力抓好“三大新兴产业”,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持续办好“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再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文化工程,打造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文化旅游目的地;围绕“煤头化尾”全产业链,推进铝下游、轻纺工业等标准化厂房组团模式,打造精细化工下游和终端制造产业集群;围绕发展“三个经济”,构建集供应链物流、集装箱物流、快递物流于一体的立体化、智能化现代物流体系,打造陕甘宁蒙晋区域物流枢纽。
当好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排头兵。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七次全会精神,突出抓好“八大行动”“六项治理”,率先构建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生态建设、宜居镇村、疏干水工程、矿区生态治理等一批重大工程打造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示范典型。到“十四五”末,基本确立全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幅提升造林绿化水平,整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基本形成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方式。
贡献社会治理创新榆阳智慧。高水平推进智慧榆阳建设,全面完成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区和全国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2个“国字号”创建任务,争创全省集成改革试点县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向现代化。
推进全民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盯住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保等重点领域,着力解决一批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实现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