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610802016083285C/2020-02706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 发布机构 ] | 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 发文日期 ] | 2020-12-10 |
[ 效力状态 ] | 有效 | [ 文 号 ] | |
[ 名 称 ] | 榆林市政府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关于报送2020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 绩效评估印证材料的通知 |
榆林市政府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榆林市政府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关于报送2020年全市政务公开工作
绩效评估印证材料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
根据《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市政务公 开绩效评估工作的通知》(榆政办函〔 2020〕203号)要求,我 市2020年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工作已全面启动。为配合好此次 评估工作,现将县级政府、市级部门评估工作印证材料报送清单 发给你们(见附件),请各县市区、各部门对照清单,于12月 11日前将印证材料电子版报送至市政府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
联系人:朱婵 联系电话:0912-3894908
邮箱:517280417@qq. com
附件:1.县级政府评估工作印证材料报送清单
2.市级部门评估工作印证材料报送清单
附件1
县级政府评估工作印证材料报送清单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四级指标 |
考核点 |
政府信息 公开 |
(一) 主动公开 |
会议公开 |
制度 建立与落实 |
是否建立健全利益相关方、公众代表、专家、媒 体等列席政府有关会议的制度以及制度的落实 情况。 |
决策预公开 |
重大决策 预公开 |
涉及特定群体利益的决策事项,是否与相关人民 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群众代表进行沟通协商,充 分听取相关群体的意见建议。 | ||
是否通过听证座谈、网络征集、咨询协商、媒体 沟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 ||||
执行公开 |
重大行政决策 执行过程公开 |
是否及时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了解利益相关方 和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 ||
是否积极开展决策执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完 善,并将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开。 | ||||
行政执法信息 公开与更新 |
是否建立健全执法决定信息公开发布、撤销和更 新机制。 | |||
已公开的行政执法决定被依法撤销、确认违法或 者要求重新作出的,是否及时从信息公示平台撤 下原行政执法决定信息。 | ||||
重点领域 信息公开 |
公共卫生 信息公开 |
是否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有关规定,对因新冠 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收集的个人信息,是否釆 取有效措施保管并妥善处理。 | ||
(二) 依申请公开 |
流程规范 |
制度建立落实 |
是否建立落实登记、审核、办理、答复、归档的 工作制度。 | |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
— |
信息公开类行政复议中是否发生行政行为被撤 销、确认违法或责令履行情形;信息公开类行政 诉讼是否发生败诉情形。 | ||
二、 解读回应 参与 |
(三) 舆情回应 |
回应的主动 性、针对性、 有效性 |
机制建立 |
是否建立政务舆情回应责任制并落实政务舆情 回应主体责任。 |
是否与宣传、网信等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完善重 大政务舆情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快速反应机制。 | ||||
重点舆情 |
对涉及本地区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突发 事件等热点问题,是否按程序及时发布权威信 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 认真回应关切。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四级指标 |
考核点 |
回应时效 |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是否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 会;其他政务舆情是否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 | |||
回应渠道 |
渠道多样 |
是否在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新闻媒体等平台 进行多渠道回应。 | ||
(四) 公众参与 |
在线访谈 (政策例行 吹风会) |
制度 建立与落实 |
是否落实信息发布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在线访谈 (政策例行吹风会)制度。 | |
服务公开 |
(五) 优化营商环 境信息公开 |
行政审批制 度改革信息 公升 |
— |
是否结合国家公布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0年版),及时发布县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逐项 明确设定依据、实施机关、许可条件、办理程序、 办理时限、申请材料、适用范围、有效期限、中 介服务等要素。 |
是否公布县级清理规范的行政备案事项清单。 | ||||
四、 平台建设 |
(六) 政府网站 |
内容保障 机制建设 |
内容保障机制 建设情况 |
是否建立健全政府网站内容更新、信息发布、协 调联动、信息内容建设管理等保障机制;是否建 立专人负责制,明确专职人员负责网站内容的及 时发布更新、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信息服务的 整合加工、互动诉求的响应处理、搜索功能的优 化创新等情况;是否加强审核制度,及时发现和 纠正错漏信息,确保网站内容准确、服务实用好 用。 |
内容原创情况 |
本级政府网站原创信息的发布情况。 | |||
集约整合 |
开办整合 |
政府网站需要新建、整合、改版、迁移备案的, 是否严格履行《政府网站发展指引》中明确的报 批程序。 | ||
域名清理 |
按要求完成所辖政府网站域名集中清理工作情 况。 | |||
集约化工作 |
本级政府实施所辖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情况。 | |||
安全防护 管理 |
安全防护 管理要求 |
是否制定完善政府网站安全保障机制,做好防攻 击、防篡改、防病毒等工作;是否建立政府网站 信息数据安全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信息数 据是否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 ||
网站是否存在高危漏洞(如SQL注入漏洞、XSS漏洞、网站组件漏洞、安全配置漏洞等)且造成 重大影响的情况。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四级指标 |
考核点 |
支持互联网 协议第六版 |
支持互联网 协议第六版 |
年底前,本级政府门户网站是否全部支持互联网 协议第六版。 | ||
(七) 政务新媒体 |
管理机制 |
管理制度 |
是否建立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相关工作制度,明 确做好开设整合、内容保障、安全防护、监督管 理等工作,包括是否建立信息发布审核,严格把 关发布内容,确保信息准确规范;是否建立网民 留言审看、处理和反馈机制,有序开展互动回应; 是否建立协同机制,转载转发重要政务信息。 | |
安全防护 |
是否加强对账号密码的安全管理,防止账号被盗 用或被恶意攻击等安全事件发生。 | |||
幵设及运维 情况 |
开设情况 |
所开设的政务新媒体是否与主办单位工作职责 相关联,是否在公开认证信息中标明主办单位名 称;不同平台上开设的政务新媒体所标明的主办 单位名称是否规范;主办单位在不同平台上开设 的政务新媒体名称是否保持一致;政务新媒体主 办单位发生变化时,是否及时注销或变更账号信 息,并向社会公告。 | ||
五、 组织保障 |
(八) 组织保障 情况 |
队伍建设 |
工作机构 |
是否设置明确的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机构,是否明确政府办公厅(室)为本地区政务 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 |
专职人员 |
是否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 |||
经费保障 |
纳入财政预算 |
是否将政务公开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 ||
目标责任 考核 |
纳入考核体系 |
是否将政务公开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 ||
业务培训 |
培训开展情况 |
是否开展政务公开培训。 | ||
(九) 制度建设 情况 |
制度建设 |
信息公开制度 建设情况 |
是否根据新修订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 完善、及时更新本级政府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 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信息公开 制度。 | |
(十)基层政 务公开标准 化规范化工 作情况 |
基层政务 公开标准化 规范化 工作情况 |
基层政务公开 标准化规范化 工作情况 |
按要求组织、推进所辖县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 规范化的工作情况。 |
附件2
市级部门评估工作印证材料报送清单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四级指标 |
考核点 |
政府信息 公开 |
(一) 主动公开 |
会议公开 |
制度 建立与落实 |
是否建立健全利益相关方、公众代表、专家、媒体 等列席政府有关会议的制度以及制度的落实情况。 |
决策预公开 |
重大决策 预公开 |
涉及特定群体利益的决策事项,是否与相关人民团 体、社会组织以及群众代表进行沟通协商,充分听 取相关群体的意见建议。 | ||
是否通过听证座谈、网络征集、咨询协商、媒体沟 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 ||||
执行公开 |
重大行政决策 执行过程公开 |
是否及时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了解利益相关方和 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 ||
是否积极开展决策执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完善, 并将相关情况向社会公开。 | ||||
行政执法信息 公开与更新 |
是否建立健全执法决定信息公开发布、撤销和更新 机制。 | |||
已公开的行政执法决定被依法撤销、确认违法或者 要求重新作出的,是否及时从信息公示平台撤下原 行政执法决定信息。 | ||||
重点领域 信息公开 |
公共卫生 信息公开 |
是否严格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有关规定,对因新冠肺 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收集的个人信息,是否釆取有 效措施保管并妥善处理。 | ||
(二) 依申请公开 |
流程规范 |
制度建立落实 |
是否建立落实登记、审核、办理、答复、归档的工 作制度。 | |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
— |
信息公开类行政复议中是否发生行政行为被撤销、 确认违法或责令履行情形;信息公开类行政诉讼是 否发生败诉情形。 | ||
解读回应 参与 |
(三) 舆情回应 |
回应的主动 性、针对性、 有效性 |
机制建立 |
是否建立政务舆情回应责任制并落实政务舆情回 应主体责任。 |
是否与宣传、网信等相关部门联系沟通,完善重大 政务舆情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快速反应机制。 | ||||
重点舆情 |
对涉及本部门本系统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 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是否按程序及时发布权威信 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认 真回应关切。 | |||
回应时效 |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是否在5小 时内发布权威信息、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 其他政务舆情是否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四级指标 |
考核点 |
回应渠道 |
渠道多样 |
是否在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新闻媒体等平台多 渠道进行回应。 | ||
(四) 公众参与 |
在线访谈 (政策例行 吹风会) |
制度 建立与落实 |
是否落实信息发布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在线访谈 (政策例行吹风会)制度。 | |
三、 服务公开 |
(五) 优化营商环 境信息公开 |
行政审批 制度改革 信息公开 |
— |
是否结合国家公布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0年 版),及时发布本单位行政许可事项清单,逐项明 确设定依据、实施机关、许可条件、办理程序、办 理时限、申请材料、适用范围、有效期限、中介服 务等要素。 |
是否公布本单位清理规范的行政备案事项清单。 | ||||
四、 平台建设 |
(六) 政府网站 |
内容保障 机制建设 |
内容保障机制 建设情况 |
是否建立健全政府网站内容更新、信息发布、协调 联动、信息内容建设管理等保障机制;是否建立专 人负责制,明确专职人员负责网站内容的及时发布 更新、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信息服务的整合加工、 互动诉求的响应处理、搜索功能的优化创新等情 况;是否加强审核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错漏信息, 确保网站内容准确、服务实用好用。 |
内容原创情况 |
本部门政府网站原创信息的发布情况。 | |||
集约整合 |
开办整合 |
市级部门及下属单位网站需要新建、整合、改版、 迁移备案的,是否严格履行《政府网站发展指引》 中明确的报批程序。 | ||
域名清理 |
配合上级主管单位完成政府网站域名清理工作情 况。 | |||
集约化工作 |
配合管委会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建设情况。 | |||
安全防护 管理 |
安全防护 管理要求 |
是否制定完善政府网站安全保障机制,做好防攻 击、防篡改、防病毒等工作;是否建立政府网站信 息数据安全保护制度,收集、使用用户信息数据是 否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 ||
网站是否存在高危漏洞(如SQL注入漏洞、XSS漏 洞、网站组件漏洞、安全配置漏洞等)且造成重大 影响的情况。 | ||||
(七) 政务新媒体 |
管理机制 |
管理制度 |
是否建立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相关工作制度,明确 做好开设整合、内容保障、安全防护、监督管理等 工作,包括是否建立信息发布审核,严格把关发布 内容,确保信息准确规范;是否建立网民留言审看、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四级指标 |
考核点 |
处理和反馈机制,有序开展互动回应;是否建立协 同机制,转载转发重要政务信息。 | ||||
安全防护 |
是否加强对账号密码的安全管理,防止账号被盗用 或被恶意攻击等安全事件发生。 | |||
开设及运维 情况 |
开设情况 |
所开设的政务新媒体是否与主办单位工作职责相 关联,是否在公开认证信息中标明主办单位名称; 不同平台上开设的政务新媒体所标明的主办单位 名称是否规范;主办单位在不同平台上开设的政务 新媒体名称是否保持一致;政务新媒体主办单位发 生变化时,是否及时注销或变更账号信息,并向社 会公告。 | ||
(八) 政府公报 |
政府公报 工作情况 |
管理制度及 落实情况 |
是否建立为市政府公报提供文件的工作制度。 | |
为市政府公报提供文件的情况。 | ||||
五、 组织保障 |
(九) 组织保障 情况 |
队伍建设 |
工作机构 |
是否设置明确的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 构或处室,是否明确办公室为本单位政务公开(政 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机构或处室。 |
专职人员 |
是否配备专职人员。 | |||
经费保障 |
纳入财政预算 |
是否将政务公开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 ||
目标责任 考核 |
纳入考核体系 |
是否将政务公开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 ||
业务培训 |
培训开展情况 |
是否开展政务公开培训。 | ||
(十)基层 政务公开标 准化规范化 工作情况 |
基层政务 公开标准化 规范化 工作情况 |
指导基层政务 公开标准化规 范化工作情况 |
按要求指导、推进相应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 范化的工作情况。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