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610802016083429X/2022-00071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 发布机构 ] | 榆林市榆阳区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 | [ 发文日期 ] | 2022-12-24 |
[ 效力状态 ] | 有效 | [ 文 号 ] | |
[ 名 称 ] | 非遗印象丨榆林人精神文化的象征——陕北秧歌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是远近闻名的“非遗之乡”,拥有民歌、秧歌、小曲、唢呐、说书、石雕、腰鼓、剪纸、泥塑等数百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边重镇,塞上名城;黄土记忆,非遗之乡……榆林是一本静待挖掘的历史之书,植根在这里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这座城市人文记忆的载体,也如同一条条血管,串起了榆林的精神脉络。其中,如果说信天游放飞的是情感,那么陕北秧歌便是精神的豪迈!
陕北秧歌舞,历史悠久,相传北宋时已有,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 在普普通通的日常劳动中,把劳动期间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动作结合起来,巧妙地揉合了陕北民间一些习俗、祭祀等活动,形成了最初的秧歌。
追根溯源,陕北秧歌来自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和艺人们从当地的思想信仰、风俗习惯、性格情感中锤炼而来,充分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当地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日常活动。
秧歌一舞动四方。可以说,陕北农耕文化的所有精髓在这样盛大的集会中一一展现,而大开大合的舞蹈动作与也陕北人民外向、开朗的性格息息相关,因此陕北秧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黄土高原文化的具体表现,亦是榆林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作为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艺术形式,陕北秧歌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其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其中各地区的秧歌风格不同,各有特色。
陕北秧歌主要有大场(“大秧歌”)和小场(“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小场主要就是表演小节目,表演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其表演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
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拜年间好。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红绸舞动,或飘逸,或沉稳,当秧歌器乐响起的那一刻,总能唤醒榆林人内心深处的精神印记,引起强烈的精神共鸣,以及对这片黄土地无尽的依恋与热情。
在黄土地上,闹秧歌从未停歇过,歌声在秧歌会上从未中断过。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如今秧歌还是陕北大地上不可缺少的闹新春城乡群众休闲娱乐活动,更是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榆林文化的又一代表。
陕北秧歌的精神与价值,是其由内而生不断自我传承发展的源动力。或者可以说,这一源动力本身就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赓续不辍的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陕北秧歌,闹红了黄土高原的村村镇镇、沟沟洼洼,图个红红火火,为个喜庆欢乐,求个吉祥平安。
如今,曾在圪梁梁上舞动的陕北秧歌也许从未想到过,从秧歌会上“闹红火”能闹到叱咤大舞台,走向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但毫无疑问,陕北秧歌历经千百年沧桑,已逐渐转化为群众娱乐活动,真正成了大众文化,成了群众演群众舞的群众艺术。
矫健欢乐的舞步,踢踏起黄土地漫天尘土;灵动曼妙的舞姿,跟随韵律流淌而出的,那是对命运不屈的抗争与对土地与生活的爱恋。这就是生命的舞蹈,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它是深入到陕北人基因里的精神印记,作为文化共同体凝聚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