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610802MB2946377F/2025-00090 [ 主题分类 ] 卫生
[ 发布机构 ] 榆林市榆阳区卫生健康局 [ 发文日期 ]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 号 ]
[ 名 称 ] 暴雨洪灾退去别放松,这份健康风险提示请谨记!
暴雨洪灾退去别放松,这份健康风险提示请谨记!
时间:2025-07-27
来源:卫生健康局
分享:

近期,我国多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侵袭。暴雨洪涝灾害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埋下诸多健康隐患。为了广大受灾群众的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灾后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这份健康风险提示请谨记、谨记再谨记。

01
饮水安全篇

暴雨洪灾期间,水源极易受到污染,被雨水洪水浸泡过的水井、河水、湖水等都可能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将大大增加感染肠道传染病的风险,如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等。

优先选择安全水源:有条件的情况下,应优先饮用瓶装水或桶装水。

自制安全饮用水:若只能取用天然水源,可采用以下简单方法进行处理。若取回的水较清澈,可直接消毒处理后使用。若很混浊,可经自然澄清或用明矾混凝沉淀后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为漂白精片或含氯泡腾片。按加氯量4mg/L~8mg/L投药,先将漂白精片或含氯泡腾片压碎放入碗中,加水搅拌至溶解,然后取该上清液倒入缸(桶)中,不断搅动使之与水混合均匀,盖上缸(桶)盖,30分钟后测余氯含量为0.3mg/L~0.5mg/L即可。若余氯量不符合要求,则应增加消毒剂投加量。缸(桶)要经常清洗。

煮沸是关键:无论采用何种水源,饮用前都务必将水煮沸,持续沸腾1-3分钟,以确保杀死水中的致病微生物。

02
食品安全篇

雨水洪水浸泡过的食物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食用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

丢弃受污染食物:被雨水洪水浸泡过的所有食物,包括米、面、油、调料、零食等包装食品,若出现破损或进水情况,一律不能食用。被雨水洪水浸泡过的果蔬,即便外观看似完好,也可能已被病菌污染,同样不可食用。淹死的家禽家畜、死亡或来源不明的鱼虾蟹贝类,严禁食用,应及时深埋处理,避免病菌传播。

甄别冰箱食物:长时间断电的冰箱中存放的肉、蛋、奶、剩饭剩菜等,可能已腐败变质。食用前需仔细甄别,如食物出现异味、变色、发霉、黏稠等现象,应果断丢弃。不食用有破损、胀袋、胖听、锈蚀等现象的罐头或利乐包(铝箔包)等食品,不食用包装污损、标识不清、感官异常或明显有雨水淹泡痕迹的食品。密封完好的罐头类食品,要用洁净水清洗外周后方可食用。

确保饮食卫生:处理食物的刀具、砧板、容器必须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被污水浸泡过的餐具,应经过煮沸消毒,或使用正规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方可使用。尽量选择熟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食物要充分加热,尤其是肉、蛋、水产品、豆类等,务必彻底煮熟煮透。提倡现做现吃,避免剩菜剩饭;食用剩菜剩饭前,务必彻底加热,切勿反复剩余、反复食用。

03
环境卫生篇

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清理环境杂物:雨水洪水退去后,应尽快清理居住环境中的淤泥、垃圾和杂物,将其集中堆放,避免垃圾污染环境和水源。

定期消毒杀菌:对被雨水洪水浸泡过的房屋、地面、墙壁、家具等,可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含量500mg/L)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消毒时,应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效果。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后、接触垃圾后等,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揉搓双手至少30秒。不随地大小便,应使用临时搭建的厕所或指定的排便地点。尽量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通风,衣物、被褥等要及时清洗晾晒。

04
传染病预防篇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暴雨洪涝灾害后最常见的疾病,如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甲型病毒性肝炎等。预防肠道传染病最重要的是防止“病从口入”,不喝生水;不用污水洗漱;食物要煮熟煮透;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烂变质、被雨水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熟食要有防蝇设备。

皮肤病: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尤其是内涝积水长期不退的地区,皮炎发病可能增加,主要是因人体四肢被昆虫叮咬、长时间被污水浸渍等多种原因引起。减少皮炎应尽量避免手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下水劳动时,应每隔1-2小时出水休息一次,并立即认真清洗体表皮肤;若有伤口应立即脱离接触污水的工作,抓紧处理伤口。

自然疫源性疾病: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需要重点预防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自然疫源性疾病要注意改善环境卫生,清除蚊蝇孳生地;做好防蚊措施,在居所内安装防蚊虫设施,野外活动人员应穿长袖衣裤,裸露部位喷涂驱避剂等;注意防鼠,防止鼠类进入室内,清扫鼠类尿、粪污染时要适当防护;下水作业时戴手套、穿雨鞋,避免直接接触污水。

呼吸道疾病:灾后集中安置点如居住环境拥挤、通风不良可能引发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聚集。因此,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的同时,还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手肘等遮住口鼻,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等。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儿童、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免疫力较低,需重点关注。

05
心理调适篇

经历暴雨洪涝灾害,人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负面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将影响身心健康。要积极调整心态,与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相互支持鼓励。也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倾诉、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希望广大受灾群众高度重视灾后健康问题,谨记上述健康风险提示,做好自我防护。如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度过这段艰难时期,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