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61080201608291X0/2023-00037 [ 主题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榆阳区发改科技局 [ 发文日期 ] 2023-10-30
[ 效力状态 ] 有效 [ 文 号 ]
[ 名 称 ] 榆阳区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榆阳区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时间:2023-10-30
来源: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
分享: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省市区“三个年”活动,精准对标目标任务,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努力创新、奋勇争先,以实干奋进新征程、用担当创造新业绩,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5.23亿元,完成年任务1800亿元的45.3%,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63.68亿元,完成年任务2100亿元的41.1%,下降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08亿元,完成年任务440亿元的31.6%,下降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7亿元,完成年任务300亿元的49.9%,增长5.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2亿元,完成年任务90亿元的68.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092元、10093元,增长5.8%、7.6%,分别完成年任务46163元、21152元的46%、48%。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总量和增长速度位居全市前列,经济发展总体好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现代农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7.11亿元,总量全市第一,增长2.7%;实现农业增加值14.14亿元,增长3.7%。一是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的118.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任务,形成了10万亩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示范区、8万亩马铃薯标准化基地、1.3万亩高标准露地蔬菜示范基地、554亩设施蔬菜基地、5000亩标准化山地苹果示范园、6000亩富硒水稻、谷子、2790亩中药材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二是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持续推进“榆阳肉羊”“榆阳肉牛”区域性公共品牌注册,开展畜牧业数字化建设,启动建设上河集团金鸡滩15万只湖羊养殖项目,羊子、生猪、肉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76.7万只、60.4万头、10.4万头。三是农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2022年7.21万亩高标准农田尾留工程,启动3万亩高标准农田、5000亩小型标准化农田、7.94万亩高效旱作节水项目建设,完成3万亩漫改滴、1.2万亩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项目主体工程,建成美丽农田4万亩、打造防护林带144公里、硬化道路57.4公里。四是巩衔工作成效明显。在全市率先完成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轮换选派,新选派96名第一书记、166名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工作;整合投入1.7亿元,统筹推进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63个“四位一体”伙场(庭院)经济示范村和2000个以上示范户建设;投入资金2200万元,新改建户厕5000座、公厕30座;压紧压实各级责任,落实落细帮扶政策,全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1.4%。

     (二)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一是狠抓能化产业力促产能释放。全面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力促产能充分释放,建成投产大海则、巴拉素2个千万吨级煤矿,有序推进可可盖煤矿、未来能源高温费托制品等重大能化项目,全力推进西红墩工业区、西尧则板块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工作,加快形成“煤头化尾”全产业链。上半年,全区11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8升3降,其中:原煤产量达到7678万吨,完成年度任务15500万吨的49.5%,增长5%;发电量90.3亿度,完成年度任务190亿度的47.5%;天然气8.1亿立方米(部分跨县区数据年底反馈),增长1.2%。二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蓄势崛起。马合通航产业园入园道路已完成招投标,即将开工建设,无人机标准化厂房、飞机机库等正在完善设计;陕西有色年产43万吨铝基新材料、顺安盛10万吨/年铝合金新型材料等铝下游项目正在顺利推进,春晨博发10万吨/年铝板带箔预计7月份建成投产;中能氢储研发项目实现试生产,秦创原氢能产业科创中心等氢能产业链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加快推进轻纺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通海羊绒纺织生产基地开工建设,红太羊绒产业项目即将启动建设,百亿级羊绒产业集群蓄势崛起。

     (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上半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32.16亿元,完成年任务490亿元的47.4%,增长8.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8.5%。一是文旅产业发展打开新局面。聚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力构建“一核两极多点开花”发展格局,成功举办大美榆阳·陕北之窗文旅推介会暨精品旅游线路踩线活动,开通精品旅游线路客运大巴,启动运营“美丽田园近郊游”“长城边塞风情游”“乡村亲子戏水游”“大漠风情游”和“历史文化名城游”五条旅游路线;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榆林古城、陶唐都城景区已通过国家3A级景区验收;上半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285.61万人次,同比增长48.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91亿元,同比增长71.45%。二是电子商务规模持续扩大。成立榆阳区电子商务协会,持续抓好“虚拟再现”“社区团购”等电商新业态发展,培育北三禾、羊老大等本土电商企业,打造榆阳区电商直播基地,上半年完成线上交易额14亿元。三是对外贸易不断拓展。引导企业大力发展进出口业务,召开对外贸易企业座谈会,听取外贸企业意见建议,组织企业参加市国际贸易知识培训班和宁波跨境电商知识培训班,加强外贸人才培育,上半年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2110.6551万元。

     (四)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按照省市区高质量项目推进年的要求,印发了《榆阳区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行动方案》《榆阳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拨付办法》,严格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周调度、月通报、季点评”高效推进机制,全力破解重点项目开工难、入统难等问题。启动区级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和三年滚动计划,拿出专项资金并提前下拨前期费用,集中力量加快手续办理、方案设计等工作进度。创新推进举措,制定《关于区级领导包抓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区委常委包抓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榆阳区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擂台赛”评比办法》,对259个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包抓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张任务清单工作机制,对承担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的乡镇(街道)、部门园区、企业和行政审批部门分组开展评比考核,形成了全区上下比学赶超抓项目的良好氛围。持续抓好要素保障,落实联审联批双周例会制度,高频次前往省市相关部门协调办理项目审批有关事项,着力破解要素保障瓶颈;落实容缺审批、承诺审批、远程审批、合并审批等制度,有效缩短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周期。先后于1月28日、3月31日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97.7亿元的59个重点项目,在7月2日召开重点项目观摩点评会,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上半年,全区259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95个,开复工率37%,完成投资78亿元,其中166个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51个,开复工率31%,完成投资13亿元;90个企业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开复工44个,开复工率48.9%,完成投资65亿元。

     (五)城市品质加速提升。一是精致打造全国古城更新标杆。坚持“针灸式”改造理念,采取“一段一景”集群设计,进一步完善优化梅花楼片区、原区政府大院、原区招待所改造设计方案,开发行进式实景演出,打造体验式特色民宿集群,渐进完成老街基础设施提升,不断丰富古城业态,让群众共享古城保护开发成果。二是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坚持市区一体化发展理念,梯次推进小西沙片区棚户区改造,文化南路征收任务2603户已协商签约2472户,完成率95%;文化北路棚改1843户已完成房屋征收1509户;滨水西岸尾留9户已完成征收任务;老旧小区改造54个尾留项目基本完工40个,启动建设本年度3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目前12个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年度121条巷道、23座公厕改造及望湖路、望湖二路已开工建设;建成投用10个5G智慧厕所,城区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六)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累计投入林业生态建设资金5.8亿元,实施碳汇林示范项目、中心城区“绿环”建设、生态修复提升工程、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30万亩,重点区域绿化面积200万平米,打造“三化一片林”示范村21个,改造提升以大扁杏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17万亩,推进20万亩优质饲草种植和天然草地改良,持续推进基层林长责任走深走实,强化林草资源保护,实现国土增绿、生态增彩、群众增收。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抓好五十一项攻坚行动,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36天,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七)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一户一田”3000亩,新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2000亩。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完成宅基地审批156户,打造青云镇色草湾村、岔河则乡岔河则村郑家梁组2个闲置住房盘活利用试点。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专项行动,收集登记合同4606份,涉及金额47.6亿元,正在抓紧审查。全面推进园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广“政府推动、企业运营、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建立“小管委会+大公司”的管理框架,通过自主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加强国有股权投资收益管理,优化国有企业经济布局结构,稳妥有序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农垦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水务公司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一企一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使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成为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大科技创新改革,积极推进建设秦创原(榆阳)创新促进中心,搭建创新孵化平台、技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技术交易平台、人才引进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六大平台,全面开展科技企业全方位服务,在榆阳产业园区、榆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立了2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上半年提交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瞪羚企业1家,省级瞪羚企业1家,聘请了工业专兼职科技特派员36名,新建4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扎实开展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将三个部门共13项改革事项,优化为“只跑一次”,实现政务服务“马上办”事项946项,“网上办”事项369项,“一次办”事项494项,最多跑一次实现率90%以上。招商引资成效明显,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全过程帮办服务、全方位诉求回应”,推动项目招引落地。先后引进通海羊绒纺织生产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累计为4个项目争取中省市奖补资金1280.34万元,为8个项目兑付招商引资奖补资金1954.9万元。上半年,全区省外到位资金104.88亿元,省内到位资金75.54亿元。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5个,引资总额127.7亿元。

     (八)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实施市职教中心迁建等5个续建项目和市二十九小等8个新建项目,新招聘教师212名,评选表彰解题能力优秀教师338名,培树区级骨干教师132名、市级教学能手27人、省级教学能手13人。通过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补齐教育事业短板,进一步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水利设施短板加快补齐。维修、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77处,完成拦沙工程21座及17座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水土流失治理22.7平方公里,新建护岸2.1公里,南部山区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大河塔镇方家畔村8000亩农田灌溉工程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聚焦慢性病防治规范管理、妇幼保健能力提升等重点内容,有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发展。上半年全区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73.9万人,完成儿童基础免疫73263针次。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聚焦重点人群就业需求和企业实际需要,搭建全区统一、协调联动招聘平台,集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招聘对接活动,上半年举办专场招聘会4场,协调87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437个,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956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7.7万人,帮助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70人。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面启动流水沟公租房、安置房项目建设,目前10栋楼基础工程已全部完成,全面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实施原麻黄梁工业园区公租房交房入住改造,开展租赁补贴户年审和租赁补贴对象报名审核工作,新增租金补贴对象662户2091人,上半年累计发放补贴540.47万元。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水平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全市养老服务阵地两年清零行动和全区民生十件实事任务要求,积极推进建设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4所,农村互助幸福院10所。认真落实困难儿童保障政策,上半年办理收养登记5例,发放各类生活学费补贴139.5万元。

     (九)社会治理更加高效。健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多方位推进24个社区阵地建设任务,通过借用国有公房、租赁等方式解决了21个社区阵地短缺问题,剩余3个已进入装修改造阶段,年底可全部完成;支持和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服务,共征集实施社区公益创投项目38个;全力推进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工作,郭家伙场村“民主拉事256体系”顺利通过民政部中期评估,获得优秀等次。牢牢兜住社会保障和安全底线。统筹抓好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服务保障,依托“秦云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劳动年龄段自主就业退役军人实名制登记全覆盖;稳步推进全国低保制度城乡统筹试点任务,不断完善低收入人口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不断筑牢防返贫致贫坚固防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和全民反诈,全面增强全社会安全法治意识。毫不松懈抓好城镇燃气、防火、防汛、住房安全等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